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和感悟|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2019-12-01 专注教育 晴天

【www.jxxyjl.com--读书笔记】

  暖暖的乡土,是那淳朴的乡土情缘牵系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一

  这是一本深入中国农村的一本著作,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内容只就农村而言。虽然如此,但中国上千年来的压迫封建思想并非短短几十年就能从我们的血液中消失的。即使在今日的城市,也依旧有着乡土的特性。因而从农村着手描述,更能反应出原汁原味的中国。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我们中国乡土社会表现的熟人社会特征,在差序格局下的亲疏关系,在儒家社教的文化传导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这种乡土独有的气息蕴含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也是乡村独有的气息。乡土社会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正是这种“土气”。此等的精辟见地,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土中国情绪,恐怕是难抒发出来的。

  《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从《乡土中国》到《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谈论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而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转型,无疑是起着消极的作用。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二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古至今,农民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农民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也作出了极大贡献。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我感到无比骄傲。以前对自己生活的村子没有太多感想,在读完《乡土中国》后再去回想,乡土社会果然都是大同小异的。

  在农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广袤的土地养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小的时候跟随父母到田里去播种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开盖好的薄膜种玉米籽,再就是在秋收时节抱麦子。在北方,割麦是农活里最苦最累的活,农民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最恰当不过,母亲心疼我,没有让我割过麦穗,于是我开始找寻新的“营生”——挖苦菜。现在想来,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会生长,你不播种它也生长。苦菜就是那种自然生长的植物,挖它并不费事,田地里到处可见,不一会儿就能挖一小筐,带回家后用水淘了就能吃。“非典”那年,母亲不信任小卖部的菜种,我就天天出去挖,那段时间家里足足吃了一个月的苦菜。在乡下,生活好像不用怎么花钱,吃的自己都可以种,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梨树、沙枣树什么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杆子和玉米棒棒,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可见,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们聚村而居确有一定道理。

  费孝通先生分析说,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小农经营每家耕地的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与耕地不会距离得过远;二、因水利灌溉的需要,他们聚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数量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增长,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我生长的村子是由第二点和第三点决定的,因为我们那里没有农场,也不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人们聚居一起除了是种习惯外就是合作的需要,村子里称为“变工”。尤其是在打麦场、绞玉米和刨籽瓜时节,由于每家的劳力有限,人们会就近叫着乡邻一起做工,效率也高,今天一起去张三家打麦子,后天再去李四家刨籽瓜,也就是“变工”。这里没有任何商业行为,人们似乎约定俗成了某种共同遵循的规则,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社会学里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乡村属于前者,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说道,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我无比庆幸自己的童年能在乡村度过,和我同龄的一代都是村子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看着长大的,整个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我,我也认识整个村子里的人,而父母这一辈的人基本上都是称兄道弟,平时见面都会很亲切地打招呼。乡村里的人都是彼此熟悉的,熟悉是长时间、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现代都市最缺少的也就是这种感觉,门对门的邻居尚且不认识,更何况楼里和小区的人,于是,在乡土的本色里开始产生出陌生的社会。

  学者将东西方人民的性格作比较,说在西方社会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的社会却是讲交情。对于这个问题,也要从乡土社会入手,它是孕育所谓现代人的摇篮,现代人最根深蒂固的共性是从乡土里带来的,也是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文化造成的。中西方的主要区别就是差序格局的不同,也即群己、人我的界限划法问题。西方人看重的是团体,而且公私分明,中国人则不然。就拿“家”来说,是最能伸缩自如的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表示亲热的人。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甚至天下可成一家。每个人都有一个关系网,好像把石头丢在水面上发生的一圈圈波纹,里层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然后就是各种交情程度不同的人们了。

  中国的本色是乡土,而现在的主流是争相到城里立足,一些人是因为土地的有限接纳不了村里人口的增长,另一些人则是赶时髦。乡土社会发生了变迁,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改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就像费孝通先生在结尾所说的,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在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如此,希望土地依然是大自然哺育生命的土地,希望乡村的生活更加美好!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三

  在众多老师的怂恿下,怀揣着各种熟悉感细致地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首先,孩提时代的乡土印象再次浮现:五线谱般的电线杆上鸟儿叽叽喳喳,清澈见底的小溪流里鱼儿欢蹦乱跳,绿油油的田野上牧童的短笛在轻声歌唱,一垛垛的稻草堆背后孩童们你藏我躲……可是,回首今朝的乡土概貌已不同往昔,禁不住泛起内心那股暖暖的乡土涟漪。

  很是惊诧,费老在“乡土本色”一行文中提到,他初次出国时,他的祖母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他的箱子底下。看到这,心里暗暗惊喜那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是什么,并不是神秘的贵重物品,你是否也知晓了。后来,他祖母避人和他说了,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惊诧完后,也诉说一段我曾不敢启齿但与之相似的经历,第一次离家求学时,我母亲,不算很老的农村妇女,也是把一包用红纸包裹着的东西放在了我箱子的最深处,好奇地问:“是什么?”母亲语重心长的说:“给你保平安的,希望你出门在外一切平平安安……”一直压在箱底,直到后来算是翻箱倒柜找东西时,又显眼的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它,一抔灶土和几颗茶粒。

  这就是暖暖的乡土,不仅有母爱的寄托,还有那淳朴的乡土情缘牵系着。

  我,也算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对乡村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很深厚、很诚挚的埋藏在心底。一踏进大学,身上那股“土里土气”的质朴俨然与外界格格不入,但日子久了,又生怕与乡村有关的“味道”将随着喧闹的外界渐行渐远,所以,有时就特别想回到过去看看,小时候的村庄、暑期支教的乡村、大一学习生活的南平校区。摸摸那片烙上童年脚印的黄土地,嗅嗅那乡土的味道,那是被自然孕育着千百年的村庄;在支教的期间,重温童年幼稚的游戏,阳光下童真无邪的笑脸洒满大地,充分展现孩子快乐的本性;怀念静谧的南平校区,修身养性,与世无争,悠闲的学习、生活便是一种享受。一种厚重感油然而生,这不正是某年某月后所向往、所追求的吗?

  将来的某一天,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能够在自己的小天地,拥有半亩良田,披星戴月,荷锄而归。远离城市的喧嚣与人际的勾心斗角,融入大自然,真真切切的享受乡村的宁静与安详,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生长在暖暖的乡土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也许,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能明白泥土的可贵,才能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基层具有浓厚的乡土性。虽然,城里人藐视乡下人土里土气,但是,在乡下,“土”是我们的命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季节的更替,锄地播种,精耕细作,尽管寸草不生,仍然期盼能从土里长出希望,收获果实。

  或许,哪里来的最终本该回到哪里去,一如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立足于用汗水浇灌的那一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沉默而苍黄的土地,以此来报答那暖暖的乡土养育我们世代族人的大恩大德。

本文来源:https://www.jxxyjl.com/dushubiji/11408.html

  • 海底两万里第二章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_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以及感悟

    《海底两万里》写于1870年,是凡尔纳着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摘抄以及读书感悟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好词摘抄:无穷无尽、屹立不动、毛骨悚然、熠熠生辉、奇幻莫测、震耳欲聋、美不胜收、惊天...

    发布于:2022-11-18

    详细阅读
  • 《西游记》的读书笔记100字_关于《西游记》读书笔记6篇

    《西游记》这一篇名著,我一共完完整整的读过两遍,其中,初次读和再次读时我对唐僧师徒四人的见解完全不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西游记》读书笔记6篇,欢迎借鉴参考。↓↓↓点击获取更多“西游记”相关内容↓↓↓★《西游记》读书笔记好段摘抄★★读西游记的心得体会★★ 西游记中猪八戒性格优缺点 ★★ 202...

    发布于:2022-11-18

    详细阅读
  • 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_关于《童年》读书笔记7篇

    《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比如,勇敢正直的阿廖沙,善良乐观的外祖母,自私残暴的外祖父,贪婪恶毒的舅舅们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童年》读书笔记5篇,欢迎借鉴参考。↓↓↓点击获取更多“《童年》”相关内容↓↓↓★★ 六年级童年读后感600字 ★★★★ 童年...

    发布于:2022-11-18

    详细阅读
  • [《水浒传》读书笔记十篇]关于《水浒传》读书笔记6篇

    水浒传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水浒传》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个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豪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水浒传》读书笔记6篇,欢迎借鉴参考。更多读后感相关内容推荐↓↓↓《家》读后感700字左右西游记高二读后感作文围城的读后感...

    发布于:2022-11-17

    详细阅读
  • [读书笔记摘抄大全100字10篇]读书笔记大全100字10篇

    你平时阅读书籍有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学习的时候应该要多记笔记,这让才能更加的巩固知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书笔记大全100字10篇_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大家喜欢!更多“读书笔记”内容请点击关注(↓↓↓)《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范文600字5篇《鼹鼠的月亮河》小说读书...

    发布于:2022-11-17

    详细阅读
  • 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好段_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好段_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我们在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那么关于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好段_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好词摘抄忽如其来、飘忽、兴趣盎然、熠熠生辉好句摘抄伏尔加...

    发布于:2022-11-17

    详细阅读
  • [老舍《四世同堂》读书笔记]《四世同堂》读书笔记范文10篇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全书分小羊圈、偷生、事在为人三部。那么关于四世同堂读书笔记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四世同堂》读书笔记范文_《四世同堂》读书笔记心得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四世同堂》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篇1《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

    发布于:2022-11-17

    详细阅读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梗概范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内容介绍5篇范文

    爱丽丝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富有爱心的可爱的小姑娘,我非常的喜欢她。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内容介绍5篇范文_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笔记,希望你们喜欢。更多《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相关文章内容推荐(↓↓↓)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10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后感范文5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心得感...

    发布于:2022-11-17

    详细阅读
  • 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_《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范文6篇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教师的建议》,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一本书之后,你会有怎样的读书笔记以及读书感想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范文6篇_《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感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范文(1)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

    发布于:2022-11-17

    详细阅读
  • 《论语》读书笔记600字_《论语》读书笔记范文6篇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我们在阅读这一本书的时候,需要做好这一本书的读书笔记,那么关于论语读书笔记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范文6篇_《论语》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论语》读书笔记范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

    发布于:2022-11-1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 江夏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京ICP备188182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