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新特点是]中国经济为何会衰退,民营企业四面楚歌

高考资讯 2018-04-15 专注教育 晴天

【www.jxxyjl.com--高考资讯】


 中国经济为何会衰退,民营企业四面楚歌

  在银行资金惜贷、地方投资放缓,房地产持续走低的笼罩下,实体经济仿佛置身穹顶之下,一片哀鸿遍野。有数据显示,今年6月,中国投资同比增长11.4%左右,低于5月的11.8%,累计投资同比增速连续第12个月放缓。

  两个月前,A股冲上5100点让中国股民喜大普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暂时忘却了这些数字背后掩盖的实体经济一系列不详数据。但从六月份开始,股票大幅下跌,仿佛决堤洪水一泻千里,甚至需要政府频频出手救市却仍然收效甚微,截止今天上午大盘一度跌破3600点,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当虚拟经济的云雾渐渐散去,人们不禁思考,中国经济究竟是怎么了?

  虽然政府在近几年内在深化改革、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频出重拳,而且全国也在积极响应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但这还远远不够,相比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体量,这些举措实在是微不足道,更何况一些口号并未落实,到最后总是不了了之,成了聊以自慰的噱头。

  那么,为什么实体企业会逐渐衰落?

  个人觉蓝得,实体经济的衰落,源头是民营企业的衰落。中国经济为何会衰退,民营企业四面楚歌
中国经济为何会衰退,民营企业四面楚歌
  中国的企业大都分三种,国企,民企,外企。除部分垄断行业,中国绝大部分实体经济的命运掌握在民营企业手中,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1253.9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4436.3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5.5%和9.3%。截止目前,民企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成以上,贡献GDP超6成,解决全国8成以上人民的就业问题。民营企业对税收、出口和就业等方面起到的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按说对于最大的一块蛋糕中国政府理应是呵护有加。但在事实上,在政策导向上最没有优势的恰恰就是这部分民营企业。

  首先说国企央企,例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铁路等等,这些所谓体制内的企业,他们出牌并不符合市场规则,这些国企央企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作为当权者进行战略布局的工具,因此在体制保护的垄断下他们就是规则,仿佛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狮子,吞噬着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

  而外企是早年政府为了弥补国内投资资金的不足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而引进的,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背景,而且还有国家给予的一系列补助政策,例如税收减免、土地优惠、人才奖励等等,他们就像森林里的外来物种,即作为保护动物引进,又缺少天敌。

  而既没有体制保护,也没有雄厚背景和政策扶持的民企,毫无疑问相比于外企和国企在政策上毫无竞争力,甚至还面临更多的困难。民企不仅面临着高额税收费用和数不清的附加费用,还要为体制经济埋单。一些国企央企征用民营企业的资源往往是信手拈来,动辄上亿的工程款仅需一张白条就能搞定; 而民企与本身就经济实力雄厚的外企相比也丝毫不占优势。融资困难、申请银行贷款限制多、财务制度不规范不透明难以符合银行贷款要求、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等等都是限制民企发展的不利条件。

 中国制造的困境与突围,装备制造绿色发展

  现在我们的制造业和竞争对手已经很接近了,没得学,人家也不让你学了。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近日说。

  8月2223日,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在南宁召开,此间,与会代表无不表露出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前景的担忧。李北光表示,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再回归战略,发展中国家也利用他们的低成本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使中国制造面临双向挤压。此外,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在过去十年已经上涨了2.7倍,人口红利、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对高技术依存度高的短板也逐渐显现。李北光介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虽然超过了美国,但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高端设备、高技术服务、原创设计明显不足。他以方兴未艾的机器人制造为例,中国生产中端机器人采购国外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已经占到了总成本的75%,高端机器人采购国外的零部件的成本还高于同类机器人整机价格。

  中国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对制造业前景也并不乐观,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重,经济形势会更加困难,制造业也进入了脱胎换骨、转型调整最困难的时期。他同时提醒,未来,随着印度政治制度和基础设施拐点性进步的出现,近4亿年轻人口将参与国际分工,届时,中国的低端优势会彻底终结,世界留给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时间只有三年到五年。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发言中也指出,目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加快了推进工业化的进程,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制造业已进入结构深入调整时期。

  面对来自世界的挑战,中国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并没有动摇。辛国斌说,制造业是经济的主体,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石,中国已经制定了制造业三步走战略,力争到建国100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规划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作为该规划的主要执笔起草人,李北光介绍,规划的各项措施旨在解决制造业自身瓶颈、关键共性问题,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水平。

  就如何解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李北光认为,中国需要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在国家层面加大公益性共性技术研发力度,帮助企业迈过核心技术创新这道坎。他表示,到2025年,中国将建成40家左右工业技术研究基地,专门帮助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在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大企业也要做推进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实的先行军,发展实体经济,瞄准先进技术、先进产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辛国斌说。

  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在论坛上也呼吁,制造业企业要通过不断创新,提升在核心技术、标准制定、价格和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加快融入全球创新链,在高端技术上抢抓主动权。中国制造的困境与突围,装备制造绿色发展
中国制造的困境与突围,装备制造绿色发展



  相比于衣食无忧的国企和外企,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本应拥有更多的动力和激情来克服这些不利因素,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家往往是因为无法进入国有体制,又无法忍受民企老板的压榨而被迫去做小本生意,一部分人后面越做越大而成了民营企业家。这些人普遍文化程度有限、也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看着别人办厂挣了大钱,他们也逐渐开设起了血汗工厂。以富士康为例,大量招收普工、流水线作业,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通过不断地剥削、压榨工人来谋取微薄的利润。他们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味模仿市面上的流行产品,通过解剖他人样机来改造自己的技术。抱着早已过时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使用家长式的管理体制经营工厂,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而落后的传统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发也展丝毫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而真正的国民命脉所在,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民企却是凤毛麟角。

  更可怕的是,现在即使是血汗工厂也难以为继了。

  首先,人工成本上中国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是越南, 菲律宾, 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3-4倍, 如果跟印度和孟加拉来比,这个差距可以扩大到5-6倍甚至更高;而随着物价飞涨,资源过度开采,原料的成本也在大幅增加。再加上中国昂贵的土地租赁费、工业水电费等,中国的制造成本在国际上已无明显优势,何况中国的进口关税,增值税, 消费税等就还会把成本进一步抬高。

  再从另一个方面看,依现在的汇率,1美元=6.2085人民币,相比于十年前的2005年1:8.3507下降了1/4,汇率的上调就意味着企业出口的收益减少了1/4(这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血汗工厂的出口利润率)。而用工成本,水电成本、场地租金等还在不断增加,导致许多民营企业资金匮乏。面对越来越微薄的盈利、以及越来越多的亏损和负债,他们难以抽身。从此开始因陋就简,降低产品成本,以次充好,减缓体制压榨带来的高昂成本负担,使得出口货品质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随着欧美实际经济的持续恶化,加上人民币还在继续升值,货物出口价格持续上涨。此消彼长间,更多的出口民营企业失去订单。又进一步影响到相关的各行业,相关行业也陷入困境,进而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进入2016年,随着中国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在资金市场上,银行基本停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而主要贷给中央和地方体制单位。另外,很多银行要求民企先归还以前的贷款,然后承诺再给往出贷。 但是,当民企借了私人高利贷归还银行后,银行又以没有额度为由不再借贷。 这使得本来就步履维艰的民企更加雪上加霜。大量企业倒闭,写字楼和厂房空置,设备被廉价出售。

  那么中国所谓的龙头企业能否救市,率先吹起反击的号角呢?

  我看也未必。

  我们把中国的所谓高新技术企业与我们的邻居日本做一下对比,无论是中国汽车行业巨头比亚迪、吉利、长城对比日本丰田、日产、本田;格力电器对比东芝、三菱;还是华为、中兴对比富士通、松下、日电。如果说中国制造在性价比上和日本产品相比还尚可一战的话,在国际知名度和国际认可度上就要被日本全面压制了。虽然像华为、联想、小米等企业也打入了欧美市场,但其在国际上竞争力十分有限,中国产品整体销售收入还是主要靠中国本土,一旦民众购买力下降,所谓的行业巨头也必将遭受严重的打击。

  大量民企倒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连锁反应。从整个经济的角度来看,民企对在中国经济上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当民企倒闭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无数人失业,这其中一部分人不得不回到农村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而已经买了房子的民众则失去了还贷能力,他们不得不银根紧缩,控制开销,到最后甚至还要卖房还贷。而一旦抛售的浪潮来袭,供远大于求,必定会有大批民众因无力偿还而房屋被银行收缴,大量空置房屋出现,导致建筑、建材、装潢等行业企业大批倒闭、。另外,民众控制消费支出还会导致电器、服装、娱乐、餐饮、汽车等行业陷入困境,随之而来石油、煤矿等能源产业也会受到牵连。而当实体产业瘫痪、互联网行业没有了载体,也必然分崩离析。一大批民众又将加入失业浪潮中,并在无尽的循环中逐渐消亡。 


 
  或许我的观点太过悲观、亦或是我危言耸听,但这种趋势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希望当局者能够未雨绸缪,拿出切实有效的方法应对危机。

 推荐阅读:人民日报称中国经济不会出现衰退和危机

  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怎么看上半年经济增长7%

  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后,各界对GDP增长7%的分析很多。到底应怎么评价7%这样一个增长速度?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是,不要孤立看这个7%,而要在系统分析各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其变化基础上,既纵比又横比,既看其形又见其势,深刻理解7%的位势影响、内涵支撑和持续性,准确把握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态势、走势和趋势。据此我认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既有科学的内涵支撑,又具有未来可持续性,对国内和世界经济周期性复苏和中长期可持续增长具有深刻影响和意义的中国经济不会出现衰退和危机。

 一、7%是一个中高速的增长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世界经济调整、分化和国内发展三期叠加的新形势,做出了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更复杂、困难会更大的判断,在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基础上,主动将今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确定为7%左右,比去年7.4%实际增速下调0.4个百分点。实践证明,这个主动调整是正确的,具有科学预见性。今年一、二季度GDP增速都是7%,以缓中趋稳方式结束了自2010年二季度以来持续22个季度的下行趋势。在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增长明显分化,新兴经济体几乎同步减速,国内外经济共同转型,世界市场需求低迷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实现7%的增长确实来之不易。这个来之不易的增速,从国内、国际两个纬度看,都属于中高速增长。

  从国内看,7%的增速在改革以来的增长史中不是最低,而属于中高速,虽然与前36年年均10%的高速相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是比只有周期性调整而无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重叠的1989、1990年年均不足4%高出了3个百分点。尤其是,在体量规模按不变价格计算今年上半年比15年前同期扩大了60倍左右的基础上,实现一个百分点增速的经济内涵容量要比以往大得多。在4000亿元或40000亿元体量规模的基础上增长10%无疑属于高速,而在超过650000亿元规模的基础上增长7%至少不能算是低速。

  从国际看,7%增速虽然略逊于处于规模小、基数低发展阶段的印度(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为中国的1/5)的增速,但是远超世界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增速。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和7月的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增速大约是发达经济体(2.1%)的3.2倍,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4.2%)的1.6倍,其中是美国(2.5%)的2.7倍、欧元区(1.5%)的4.5倍和日本(0.8%)的8.5倍。如果按7%测算,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是最高的,其对世界的中高意义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7%是一个有支撑力的增长

  今年上半年按季度统计的GDP增长是一条直线,但按月度统计的主要经济指标大部分表现为温和的V型曲线,显示主要经济活动自4、5月以来开始回稳向好。从供给看,不仅整个上半年服务业增速达到8.4%,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而且相对较慢的工业生产的增速也出现了连续3个月回升,今年4、5、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9%、6.1%和6.8%,增速分别比上月加快0.3、0.2和0.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近90%的工业和服务业止跌回稳,必然推动总体经济止跌回稳,由此可见经济在二季度回稳而不是继续下行破7是有产业支撑的。从需求看,上半年实际消费增长10.4%,虽然比去年增速放缓0.4个百分点,但4、5、6月同比分别增长10%、10.1%、10.6%,6月增速比3月高0.4个百分点。相对而言投资和出口是今年需求增长的短板,但这两个指标二季度也出现了回稳迹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二季度和一季度持平,而出口增速虽然上半年仅为1%,但46月出现负转正,从3月同比-15%提高到6月环比正增长8.8%。由于上半年进口同比增长-15.5%,货物和服务贸易实现顺差2632.47亿美元,为去年同期的2.53倍,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由此可见经济在二季度回稳而不是继续下行破7也是有需求支撑的。从区域看,占全国GDP比重大、转型早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上半年经济增长快于全国水平,其中长三角地区除上海与全国GDP增速持平外,江苏、浙江、安徽三省GDP增速均快于全国,尤其是浙江省上半年的GDP增速达到8.3%,比去年上半年和全年分别加快1.1和0.7个百分点。除山西外的中部经济增长8.5%。GDP排名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的经济增速二季度快于一季度。由此可见经济在二季度回稳而不是继续下行破7更是有地区支撑的。



 三、7%是一个质量更高的增长

  首先是结构更优,档次更高。生产和消费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转变加快,进而推动生产、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从产业结构看,结构转型升级延续了近几年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趋势。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从7.9%加速到8.4%,由此带动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从46.6%提高到47.4%。这种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符合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正确方向。从行业结构看,一是在服务业中,金融、信息、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行业发展加快。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加速7.7个百分点,从9.7%加速到17.4%,金融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2%,其中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93.6%,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同比增长39.3%,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1%。电子商务同比增长39.1%,其中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41.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3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提高到9.7%,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28.7%。电影票房收入占全球票房收入在去年提高到12.53%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电影票房收入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超过48%。国内旅游人数在去年上半年增长14.5%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增长9.9%,超过GDP增长速度。二是在工业中,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加快。两高一资行业增速明显回落,以电子信息、数控机床、机器人、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航天航空和医疗机械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8%和10.5%,明显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长。机器人、铁路机车增速达到50%以上。三是高耗能行业减速,节能减排行业加速。今年上半年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增长6.4%,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粗钢、钢材产量的增速分别从去年上半年的3%和6.4%减速到-1.3%和2%。虽然汽车产、销增长同比均减速7个百分点,分别从9.6%和8.4%减速到2.6%和1.4%,但是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2.5和2.4倍。从需求结构看,一方面,投资占比下降,消费占比上升。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今年上半年比去年上半年提高5.7个百分点,从54.3%提高到60%。另一方面,在大众消费中,以衣、食为主的中低档小额消费占比下降,以住、行、医、文化和信息为主的中高档大宗消费占比提高。今年上半年与互联网相关的电子产品消费增长强劲,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内销额增长继续保持在10%以上,医疗电子、汽车电子、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内销额增长超过15%。

  其次是效益更好,民生更实。质量的归宿是效益,效益的归宿是民生。之所以说今年上半年7%是一个质量更高的增长,是因为它实实在在改善了民生,增进了人民福利。一是增加了就业,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初步匡算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动城镇新增就业从过去5年和去年上半年的81.3万人和99.6万人增加到今年上半年102.6万人。二是增加了收入,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6%,比经济增速高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3%。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农民收入快于市民收入增长,表明7%的经济增长是在收入分配关系改善、农民收入增长相对更快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公平更惠民的增长。三是增加了消费, 由于农民等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7%的公平增长是一种扩大消费的惠民型增长。

 四、7%是一个可持续的增长



  宏观政策加效力。首先,去年下半年和上半年出台的一系列稳投资、扩消费、促出口政策措施的效果将以累积方式进一步释放。其次,今年7月以来推出的新政策措施将逐步产生效果。例如,机关事业单位增加工资将对全国居民收入和消费产生直接影响。其三,后续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一方面,国家债务率不高,发债空间较大,有条件扩充投资工程包、消费工程包和走出去工程包的内容;另一方面,国民储蓄率较高,储蓄转为投资和消费的余地较大,在国内CPI低胀、PPI通缩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松紧操作的空间较大。只要我们加快调试宏观调控理念,创新调控方式,完善调控手段,就有信心有能力为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经济在稳增长上再鼓一把劲,在促改革调结构上再加一把力,巩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势头。

本文来源:https://www.jxxyjl.com/gaokaozixun/4895.html

Copyright @ 2011- 江夏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京ICP备188182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