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陪同人数规定】公务接待陪餐人数标准 陪餐人数为何屡屡超标

高考资讯 2018-04-17 专注教育 晴天

【www.jxxyjl.com--高考资讯】

公务接待陪餐人数标准,陪餐人数为何屡屡超标

湖北省民政厅2015年5月25日,公务接待10人,陪餐5人,消费3736元。黄州区政府2015年4月15日,公务接待15人两次,一次陪餐人数11人,花费2288元;一次陪餐人数13人,花费2493元……(10月6日新浪新闻)

纪委通报违规公务接待,早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然而,湖北省纪委发出的通报中,细心之人一定能发现,这一溜数字里,有一个共同点:陪餐人数超标!

公务接待陪餐人数标准,陪餐人数为何屡屡超标


公务接待陪餐人数标准,陪餐人数为何屡屡超标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首次对公务接待的陪同人数作出明文规定: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湖北省纪委抓出的这一票典型中,尤其以黄冈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最为“出格”:公务接待7人,11人陪餐,果然是阵容强大!

公务接待并非拔河比赛,为啥接待方总是想着要“力压来宾”?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

其一,没能走出“拼酒接待”的阴影。在以往的公务接待中,喝酒是一大主题,虽说不用拼个你死我活,也一定要分出高低胜负。酒桌上的角力,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是流毒作祟:虽说工作时间不能饮酒,但是如果来访者有意,接待方也不好拒绝。所以接待方通常会严阵以待,若没几个好手,也得凑个人数,以防被对方灌到桌下,失了主人颜面。

其二,没能拉下“隆重接待”的面子。搞公务接待,必须给足宾客面子,这是一个共识。在部分人的潜意识里,若是陪餐人数太少,那宾客难免多心:难道我分量不足?若是主要领导有事不能出席,奉命陪餐人员又不是长袖善舞之辈,那一顿饭必定会吃得冷冷清清。若是陪餐人员数量够多,那么你一个段子,我一个笑话,即使没有领导出席,也一样能烘染出气氛来。

其三,没能跳出“齐吃共喝”的怪圈。众所周知,在近年来的高压态势下,公务接待次数少了、规格降了、菜品淡了,对那些以往吃吃喝喝养成习惯的人来说,肚子里的馋虫可是“闹腾得慌”。少数领导为了收揽人心,不得不抓住公务接待的机会,让手底下的人“开点洋荤”。

有人认为,陪餐人数超标,只是桌上添人添筷子的事儿,殊不知这落到老百姓的眼里,甭管你吃的是山珍海味还是萝卜白菜,那都一样是大吃大喝,其影响都是同样恶劣。

文芳:超标准公务接待问题不容小觑

昨天,省纪委监察厅网站通报了4起超标准接待、超人数陪餐问题。其中,黄冈市机关事务管理局,2014年5月13日公务接待7人,11人陪餐,花费1580元;2015年3月4日公务接待9人,8人陪餐,花费1980元;2015年3月12日,公务接待7人,11人陪餐,花费1520元。

上述问题严重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属于顶风违纪问题。湖北省纪委责成相关地方和单位严肃查处,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这样的做法值得点赞。早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遵照执行。其中第十条写得很清楚:接待对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自行用餐。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可以安排工作餐一次,并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规定写得清清楚楚

精子库给一些不育夫妇带来生儿育女的希望,但几年前的一个新闻事件,至今仍然让一些男性对捐精望而却步——34岁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郑某进入湖北省人类精子库采精室自慰采精。但是,意外发生了,他没能从这间房间里走出来。

  “难道真的存在‘精尽人亡’这回事?”“捐精过程存在风险吗?”一单新闻引发大家猜想纷纷。不妨来看看生殖医学专家的靠谱解答。

  精尽人亡是个伪命题

  根据规定,由于捐献量必须达到15毫升,而一般人每次射精量大约只有2毫升,所以通过筛查合格的捐精志愿者差不多要来10次才能完成指标,每次捐献需间隔3~7天,完成整个捐精过程短则需要3个月,长的可能需要半年。

  有观点认为,郑某11天之内捐精4次,是在短时间内过度捐精导致精尽人亡。

为什么男子捐精猝死?在读博士捐精猝死


  但是生殖医学的专家们并不这样认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生殖医学专家乔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捐精与正常的性生活射精并没两样。精液积满,会通过性生活、自慰或遗精等方式排出体外就算排精过量,人最多只是会感到身体疲劳、无力,不会导致精尽人亡的事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不育与性医学科主任医师张滨说:“排精每次就几毫升,休息之后会再分泌,只是量会逐渐减少,并不会导致死亡。”

  郑某捐精发生猝死与捐精次数也没有什么关系。男子每次射精约2~6毫升,正常情况下,当精液达到一定量后,体内已无处可容纳,即所谓“满则溢”。其排出体外有4条途径,即遗精、手淫、性交和自流。正常男性,每周有2~4次的排精发生,并不会影响身体。

  心脏病患者易发性交猝死

  乔杰告诉记者,其实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在正常性爱的过程中,也有猝死事故的发生。医学上对此专业的说法叫做性交猝死,在中国的民间则叫做“马上风”。

  “马上风”是针对男性而言,即男女在性交时,男性由于过度激动兴奋而造成的心脏超过负荷或是脑溢血的现象,使发生昏厥甚至突然死亡。它也被称为性交猝死、大脱阳、大泻身和腹上死。

  性交猝死最常见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各种心脏病的患者,因为高度兴奋的性生活易引起心肌缺血、心肌电生理不稳定,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

  性交猝死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兴奋和饮酒等因素有关,尤其是高度的性兴奋和高频率的性生活,都对心脏影响很大。

  比如,老夫少妻双方年龄相差大,老年男性与妻子行房事时,心率上升快,交感神经兴奋会令血管收缩和血压上升,在极端情况下血管也会破裂,心脏易出现早搏,极易导致性交猝死。

  性交猝死也可发生于女性及各种年龄的人。另外,如果男性在生活中过多使用“伟哥”等保健药物也容易导致“马上风”。

  一滴精十滴血是真的吗?

为什么男子捐精猝死?在读博士捐精猝死


  “一滴精十滴血”,这种民间说法将精液看成了人体的精华,认为性生活会使人损失精液,大伤元气,骨髓空虚,精髓枯竭,早夭短命。这种说法其实没有根据。精液由精子和精浆两部分组成,其中精浆占90%左右。精浆成分与血浆无差异,除绝大部分是水分外,其他是极少量的蛋白质、糖、胆固醇、酶类,宏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物质。这些物质每天都能从日常饮食中获得,经过体内正常新陈代谢得到补充,因此不会缺乏

黄冈市机关事务管理局2次公务接待7人,陪餐人数都是11人,陪餐的人比接待的人还多。这与中央规定简直是差之千里。中央制定关于公务接待的规定,就是为了根治公务接待中的顽疾,遏制住“舌尖上的浪费”和大吃大喝的不正之风。既然有了明文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就应该严格执行,不要去跨越这个雷池半步。但是,仍有一些部门不遵守规定,存在侥幸心理。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政策规定的学习,纪检监察部门则要加大查处力度,软硬兼施,坚决遏制住违规公务接待的现象。

民以食为天,如何铲除公务接待乱象。细节决定成败。让我们看看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超人数陪餐”被通报冤不冤

昨天,省纪委监察厅网站通报了4起超标准接待、超人数陪餐问题。其中,省民政厅2015年5月25日,公务接待10人,陪餐5人,消费3736元。

在公务接待中,来一两个客人,却有十来个主人在作陪,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事。单位班子成员本来就人员多,客人来了,谁该去陪,谁又不该去陪,这无疑是单位一把手伤脑筋的问题,稍一不慎,考虑不周,可能让单位干部闹情绪,进而影响班子的团结,于是在公务接待的时候班子成员就麻子打哈欠——全体动员,主人多客人少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很多领导干部对此也是习以为常。难怪看到湖北省通报了4起超人数陪餐问题,很多人觉得他们有点冤。

其实不然。对于公务接待的陪餐人数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对此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规定》明确了公务接待的陪餐人数。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2014年1月,湖北省也出台了《湖北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再一次重申,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

这样看来,公务接待中陪餐人数应该是多少是有章可循的。湖北省民政厅公务接待10人,陪餐5人,明显就超陪餐人数2人;黄州区政府公务接待15人两次,一次陪餐人数11人;一次陪餐人数13人,根据相关规定可以算出,一次超过6人,一次超过8人。这些都无疑是把中央和地方的规定当做耳边风,不依规依矩地进行公务接待,这样的行为肯定是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属于顶风违纪问题,这样的问题被点名道姓通报难道冤吗?

一边是要落实党中央的八项规定,杜绝铺张浪费,反对大吃大喝;一边是公务接待中的种种陋习,认为只要不贪污不受贿,吃点喝点没啥大不了的,有人更是把吃喝当成了“工作需要”甚至是工作的一部分,有的地方还公然提出了“接待也是生产力”的响亮口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果不对公务接待的违规违纪进行严惩,怎么能够保证公务接待的风清气正。

“民以食为天”,在素来看重吃喝的中国,要革除陋习,铲除公务接待乱像,转变官员的观念,必须抓好公务接待的细节,对不按规矩办事的官员进行惩治。

本文来源:https://www.jxxyjl.com/gaokaozixun/4923.html

Copyright @ 2011- 江夏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京ICP备188182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