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00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4000字
【www.jxxyjl.com--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其重要,高校应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4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4000字论文篇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 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课题。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主线,围绕大学生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分析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引发原因和调适方法,以期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塑造健全人格,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点和能力的生活道路。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受教育情况等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在他们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专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未来职业的选择等问题不知所措时,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心理上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两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表现出敏感、错觉、幻觉、遗忘、妄想等紊乱的心理特点;行为方面,如个人常常表现出焦虑、冷漠、固执、偏激、心灰意冷等情绪,难以与他人共处,最终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最近连续发生的校园安全案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南航腐尸案、南航刺杀案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议论: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新华社评论此事时,引用了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的话: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高校本是一个相对纯洁的地方,有些大学生却因利欲熏心、琐事纠纷,不顾昔日之情变身刽子手,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无故离开我们,一个个悔恨的身影受到法律与良心的制裁,着实令人痛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学生理应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保持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人生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像学科教育和规范教育那样已成为相对稳定的教育形式,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受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诸多问题,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犯罪等问题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关于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研究表明,现阶段大学生在生理发展上已接近和达到成熟,这为他们的独立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生理发展接近和达到成熟必然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发展变化:一是成熟感和独立性突出增强。随着身高体重的增长,大学生不仅从体态上感到自己长大了,而且从内心体验上加强了这种成熟感,因而他们强烈要求独立自主。二是大学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他们向往未来、思维敏捷、充满热情、富有创新精神,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求。他们要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希望自己取得成就、更加关心政治等,力求处处表现自己。三是大学生的智力发达,但心理的成熟落后于生理的成熟。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正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却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大学生既具有由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形成的主导的积极面,又存在由于未完全成熟而产生的某些消极面。这种心理发展特点的两面性,反映在自我意识中,存在着显著的自我矛盾。对此,人们应有正确的认识。
二、要区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两个概念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研究和论述,在此引用1946年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从四个方面对心理健康进行的界定,即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为了正确地判别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我们需要研究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可以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下述几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意识明确,并能悦纳自己;6.人际关系良好;7.适应能力强;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阶段。
三、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为此,高校应当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各高校要及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筛查,从而做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介入和有效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素质的提高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各种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积郁,开发身心潜能,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同学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近年,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已先后开始本科生寝室“书院制”的改革实践,这是非常可喜的,希望这样的改革能更快从形式模仿转向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契合,真正让寝室生活成为学子们获得抗压锻炼、社会支持的24小时课堂,真正让“教做人”成为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
四、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为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这里,笔者向大家介绍一些保持健康心理的要诀。
一要自立自强。大学生凡事都不要依赖别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提升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二要宽厚善友。大学生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攀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
四要培养兴趣。大学生在学校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
五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照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其次,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制订计划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过于苛刻,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既有利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又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之中会遭遇多种环境及变化。当代大学生渴望成才、追求卓越,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又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潮的冲击,很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动地去适应环境,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德育创新的要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同时又渗透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之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必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而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江宁.大学生心理学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王巧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5]林键宏.科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大学生心理健康4000字论文篇二:《高校男女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摘要:男女大学生之间的异性交往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正确认识和引导男女大学生健康交往,对于保证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 男女大学生 交往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从青年期到成年期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段时间中青年大学生的整体素质需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其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里,随着青年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异性之间交往的愿望日益强烈。但在现实中,往往由于缺乏异性之间交往的相应的经验技巧和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往往又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因此,系统地研究男女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十分重要意义。
1 正确认识男女大学生交往
第一,健康的男女大学生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与途径。
首先,男女大学生交往能够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人们对自己,以及对周围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随着身心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扩大而逐渐清晰、明确,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实现从矛盾、分化到统一时期。大学时期如此多的年龄、文化、知识等相近的男女大学生从社会四面八方汇集到这个“狭小”的大学校园中,这一时期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有着特殊意义。由于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成熟,内在地“驱”使他们积极而密切地彼此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男性与女性有什么实质性差异?成熟的男性与女性如何交往?在相互交往中应当遵循什么样的道德规范与承担的社会责任?如何处理正常的人际交往与恋爱?……大学时期的异性交往让大学生不断拓展、矫正其自我在社会中的准确定位,加深了对自我的深入认识。高校中男女大学生健康的交往,使大学生建立起统一而正确的自我观念,准确认识现实自我,积极对待投射自我,准确规划理想自我,从而获得健康、全面发展。
其次,男女大学生交往可以增进大学生良好心理发展。在家庭子女比较多的年代,置身于兄弟姐妹之中使大学生较为容易获得相当多的与异性交往的体验,这是当今独生子女家庭极为缺乏的。在大学中与同学的交往使大学生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上述缺失,使他们在获得兄弟姐妹之情,积累与异性交往的最初经验的同时,良好的心理也得到发展。异性之间情感的交流可以使人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是同性之间的交往不能替代的。同时,大学生在异性交往中往往总是能够发现自己人格上的弱点,并以倾慕的异性为参照加以改善,从而使自己的个性更加完善。
再次,男女大学生交往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异性同学良好关系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经常和异性同学在一起,大学生能锻炼自己和异性交流的能力,特别是语言技巧。与异性同学关系良好的大学生能够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道德水平,比较友好和喜爱交际。良好的异性同学关系能使大学生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情感的成熟,培养大学生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社会测量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异性同学关系的大学生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和低焦虑,能顺利适应环境。
第二,男女大学生交往中的偏差,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异性交友观不正确。应当肯定的是,在高校,大多数大学生男女交往是以学习好、能力强、思想品质高为基础的,但也有部分男女大学生交往往往以“讲义气”、“出手大方”、“漂亮”、“有钱”等为依据,难以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在自己内心上造成人际淡漠,自卑。部分大学生以异性朋友多为荣,借以炫耀能力,互相攀比,心理上发生扭曲,等等。这些多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不健康的异性交友心理造成的。
其次,爱情错觉。一些大学生分不清友谊与爱情的区别,以自己的主观体验与想象把异性同学之间的相处误看作“爱情”,把握不准自己的感情表达,带来“无名”烦恼与沮丧。青年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爱情错觉现象比较常见,且较多的出现在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者身上。首先是自己爱上了对方,于是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爱,在这种具有弥散作用的心理支配下,就会把对方的热情大方当作是爱的表示,从而陷入单恋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深度的爱情错觉是一种难以矫正的心理障碍,会使人一度丧失自尊,不顾人格尊严地乞求于所恋对象,严重影响人的知觉判断和理性选择。
再次,异性人际困难。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异性交往愿望,但由于缺乏与异性交往的知识与技巧,部分大学生无法表达自己对异性的关注,甚至害怕与异性交往,造成性心理压抑,产生性心理障碍。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比较敏感,总希望自己能在别人的心目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特别是大学生性意识的成熟,在异性面前特别注意自己的―言一行,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势必导致他们在与对方交往中,生怕自己的言谈举止出差错而被人耻笑,因而表现出不自然、紧张。这样又使得他们变得更加胆小怕事,造成异性人际困难。男女大学生交往中的偏差,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
2 正确引导高校男女大学生交往
第一,教育男女大学生学会和掌握与异性相处的方法与能力。
首先,学会知人知心。在男女大学生交往中,以科学方法认识对方是健康交往的第一步。例如,在社会心理学中,由第一印象获得的最初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被称为首应效应。其积极方面是可以最迅速、最经济地帮助人们尽快认识与适应多变的外部世界,而其消极方面往往是以偏概全,在交往中对别人的印象与其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出现从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化倾向,这是个体心理上容易出现的晕轮效应。人的外表的吸引力有着明显的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其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在大学生生活中,首因效应与晕轮效应往往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在与异性交往中往往更易受到首应效应和晕轮效应的影响,形成主观想象,并以主观想象支配自己的行为,因而产生众多的心理困惑,带来无尽的烦恼。因此,高校男女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克服这些社会知觉中的偏差,学会知人知心。
其次,学会相互交往的方法。在指导大学生进行正常异性交往时,其一,建议男女大学生把握好“自然”和“适度”两个原则。所谓自然原则,就是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和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矫揉造作。清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所谓适度原则,是指异性交往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把握好异性交往的度,包括广度、深度、适度,把握好这些交往的度,才不致异性交往而过早地萌发情爱,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其二,建议男女大学生进行群体交往。积极参加有男女生同时参与的群体活动。由于同时与几个异性交往,他们可能不像面对某个异性那么紧张、羞怯,更容易自然地表达自己,这样有助于自己培养一种平常心与异性相处。其三,建议男女大学生异性交往要泛交。不要认为男女交往就必然“定终身”。青春期男女之间的感受很容易变化,是随着了解的加深,原来在他们眼中颇有好感的对方变得不那么可爱了。如果缺乏对男女大学生交往的客观定位,当感情发生变化时必然会给当事人带来烦恼与伤害。
第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友谊与爱情。
首先,教育大学生重视男女大学生同学友谊的意义与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友谊是大学时期一种最主要的情感依恋和人际关系。大学生异性友谊是大学生友谊的重要方面。男女大学生经常在一起学习、工作、进行思想交流,就会建立对个体发展极为珍贵的“红颜知己”的异性大学生友谊。健康的男女大学生交往,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友范围,使他们友谊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同性同学的狭小圈子。同时,大学生通过异性交往,从对方身上学到的优点又能够迁移到他们与同性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因此,男女大学生交往对于发展大学生友谊的广度和深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掌握区分友谊与爱情,为他们将来择偶,实现完满的婚姻做好准备。
其次,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大学生时期是谈情说爱的时期,教育大学生理性认识爱情,正确对待爱情非常重要。对大学生来说,恋爱更多的是一种涉及到生活全貌和人格整体的事情。如果说一个人进入青年期以后,在人格、生活态度以及人生观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导致这种变化的最大因素,大概莫过于恋爱的影响了。因此,要教育大学生区分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正确认识爱情,从而处理好男女大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消除男女同学交往中的误解与困惑。同时,如果大学生在异性交往中开始了恋爱,应教育大学生尽力将这种高尚的男女情爱引申为一种更博大精深的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生的爱来认识与对待,遵循应有的道德规范,努力完善自己。
第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的失恋。
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当前我国出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中,失恋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失恋是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引导大学生学会“情绪管理”。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一群社会学者联合进行的研究指出,不论大学生真的有特定恋爱对象,还是自我陶醉地迷恋偶像明星,都有可能因为不懂得处理这段感情而导致日后出现忧郁症及酗酒。在我国,因与异性交往中的曲折而导致情绪变化异常,造成大学生心理波动,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案例绝非个别现象。因此,要引导大学生自己在准备恋爱和处于恋爱中要学会“情绪管理”,即理性对待恋爱中可能出现的情绪情感波动,采取正确方法将非理性的,甚至非常态的不良心理及时化解,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的塑造与发展。
其次,引导大学生及时调节失恋带来的不良心理。从心理角度来看,失恋可以说是大学生重大挫折之一,往往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如难堪、忧郁、失落、悲伤、孤独、绝望和报复等。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疏导,容易导致失恋者忧郁、焦虑、恐惧,严重者甚至采取报复,乃至自杀等方式极端行为。因此及时调节失恋带来的不良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显得十分必要。方法很多,例如,引导大学生主动与自己信赖的师长、亲密的朋友、同学尽情诉说心中的委屈与怨愤。又如,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社会活动,在有益的活动中逐步从失恋的情境中走出来。还有,运用心理保护机制,如对自己的失恋进行必要的文饰,可以冷静理性地对恋人作全面的分析,在自己的头脑中将曾被美化的恋人的一些缺点客观地显现出来,达到伊索寓言中的“酸葡萄”感受,从而改变对旧恋人的理想化崇拜,最终摆脱失恋的痛苦境地,等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结合大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系统地研究男女大学生交往中的心理,是社会和高校教育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君平,曾利明.心理问题困扰“天之骄子”.人民日报,2006.10.12.
[2] 俞敏敏,陈佩丽.浙师大上演心理AB剧.健康报,2006.12.8.
[3] 杨忠健.异性之间――掌握好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尺度,现代教育报.2004.1.19.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8.26
大学生心理健康4000字论文篇三:《浅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谓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观其现状,当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项内容:社会环境的冲击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失衡问题、家庭因素的困扰问题、现代传媒内容的侵蚀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滞后问题等等。所以,如果希望推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便必须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的革新与完善。本文便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希望借助本文内容,能够促使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构建
纵观现状,由于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均处于青年的中期和晚期,许多学生都处在个体心理发展阶段。在这种心理阶段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多变,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促使个体心理走向不健康的发展道路。本文便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完善性教育策略,希望借助本文内容,能够有效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使其健康和谐的发展。观其现状,当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项内容:社会环境的冲击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失衡问题、家庭因素的困扰问题、现代传媒内容的侵蚀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滞后问题等,下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论述:
一、社会环境的冲击问题阐述
在马克思主义中这样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应当是社会性,人便是社会的人。所以社会因素便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向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主要由于以下几项原因对大学生造成影响:其一,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复杂性缺乏正确合理的认知,非常容易面对人格扭曲、价值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滑坡等社会现象,这便容易促使学生形成迷茫、悲观、失望甚至消极等负面心理。久而久之,存在负面心理问题的学生,便很容易出现人格障碍;其二,面对着当前多元化的世界,大学生们一旦走出校门则需要承担着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就业紧张感不言而喻。在这种压力之下,当代大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畏惧、过度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失衡;其三,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中的伦理价值正处于无序性的状态,传统道德思想正与现代生活方式交织并存着,促使许多高校学生觉得无所适从。与此同时,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以及多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被不断推翻,当代大学生对于新旧观念的整体整合能力还有所欠缺,便非常容易产生心态失衡心理或到的困惑等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因素的困扰问题阐述
众所周知,家庭乃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更是直接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其中,父母的教育模式、教育态度、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整体氛围以及家庭结构等众多因素都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永久性的影响。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对于家庭成员的影响十分深远,非常容易导致家庭成员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异常。针对于该问题,也有以下几种原因:其一,当代大学生所处家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独生子女。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家长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溺爱,与此同时,父母对于子女的成才期望又过高。如此一来,当代大学生极容易养成依赖性强、骄横任性的心理;又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过重,恐慌焦虑的不良情绪;其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均认为成绩能够决定未来,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不过是一句空谈。这便会导致当代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协调能力与社交能力均受到影响,仅仅注重知识与智力教育;其三,城乡差别导致收入悬殊问题。可以说,家庭经济因素往往会决定学生的成长性格。部分大学生除了需要应对学业竞争压力以外,还需要承担高额学费与日常生活开支所带来的经济压力,过重的心理负担问题非常容易导致其心里不平衡,最终出现心理疾病。
三、高校心理教育开展的滞后问题阐述
自高中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条件、人际交往背景的变化,促使许多大学生均背负着极为沉重的心理压力,许多学生对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不满意,认为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相差过远。这种强烈的落差感很容易促使其出现冷漠、压抑、沮丧、烦躁等不良心理倾向。但是,观其现状,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较为滞后,例如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不曾步入正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有待完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严重欠缺等等。换者言,高校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辅导均不曾跟上当代大学生变化、发展的步伐,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发展无法健全。当前,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三个十分显著的倾向:其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强调与心理医疗教育,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理论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均缺乏重视度;其二,许多高校均将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素质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全部用道德教育代替心理教育;其三,运用心理课程教育取代日常心理辅导。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现代传媒的侵蚀问题阐述
传媒本身是向用户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载体,它具有具体形象、传播迅速、导向性强、信息含量大以及覆盖范围广泛等众多优点,深刻影响着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与媒体接触交流的过程当中,同样潜移默化的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但是,也同样会受到一些不负责任媒体的毒害与侵蚀。正如同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所说:“在公共舆论的传递过程中,真理与无穷的错误会直接混杂在一起。”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形成阶段,并且对周遭事物充满好奇。故此,现代传媒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侵害非常明显。
五、身心发展的失衡问题阐述
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发展虽然早已成熟,但是其心理发展却依然尚未成熟。在这一阶段的他们,内心非常复杂多变,很容易产生矛盾纠结的心理。这一时段,如若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够完善,无法调节好自我心态,便非常容易对周遭事物产生心理偏差,从而形成心理失衡的情况,造成自我否定、心理障碍、价值取向缺失以及道德失衡等问题出现。
六、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乃是一件持续发展状态的事情,绝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但是,只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高校教师共同努力,终有一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得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萍,方乐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03(06).
[2] 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6(07).
[3]王振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 (04).
[4]贾玉霞.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7(08).
[5]张彦.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
猜你喜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2.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3.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4.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5.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3000字